內容簡介
2位作者,5年企劃,
走訪全球60個地點,
跋涉3萬公里,
將近100張動人照片,
見證地星球46億年的奇蹟。
無論是車籠埔斷層上一夜形成的瀑布,
還是島弧與大陸撞擊造成的清水斷崖,
在我們的身邊,處處可見地球的歷史痕跡。
《地球全史:46億年的奇蹟》將在世界上約60個地點探訪、拍攝的「地球史證據照」,以堪稱藝術之作的大型全彩照片介紹,搭配簡潔卻知識豐富的解說,字字精闢的文章,追溯從誕生瞬間到此時此刻46億年的地球全史。
如果你因為《看見台灣》,而感動於台灣的自然及人文之美,
那麼,《地球全史》將更深更廣地震撼你的視界。
如果你看了《地心引力》,而重新愛上這繽紛熱鬧的美麗星球,
那麼,《地球全史》將帶領你重溯它出生以來的每一段故事,
人類智慧難以想像的悠長歲月,無邊無盡的海洋和大陸,神祕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冰封大地的雪球世界;一輩子難以涉足的絕地美景,足以讓人改變一生的自然力量...
張大眼睛,敞開心胸,啟動你的想像力,準備好google earth,輸入經緯度,
歷時46億年、橫跨510,072,000平方公里的旅程,即將展開!
本書解說者清川昌一:「為了這次企畫,我與白尾先生出外攝影旅行八次。我既是嚮導也是司機,更是廚師。我們合計共走了3萬公里吧。在歐洲,我們縱走德國~法國到義大利(包含西西里島),在澳洲,在路途中不時與袋鼠相撞,在加拿大紐芬蘭島,我們徘徊在濃霧中。而在非洲,我們仰望著滿天星斗,一邊拍攝...
我第一次出國,是讀大學時到台灣作地質長期巡檢。在台灣太魯閣溪谷,我看到超出預期的景象,令我成了地質學的俘虜。在年少時看見真正令人震懾的露頭,人生也隨之改變。」
本書攝影者白尾元理:「我在台灣這個最能看見新時代劇烈變動的地區,選擇了兩個地點。一是太魯閣國家公園中,自1000公尺以上的山崖直墜入海的清水斷崖;以及台中市大甲溪谷於1999年集集地震中出現、落差高達7公尺的瀑布...
雖然一提到地震,我們總是立刻連想到災難。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正是因為地震造成的變動積累,才為台灣或日本帶來豐富的自然資源。」
本書重點
1.近百幅撼動人心的珍貴地景攝影
從偌大的地形和地層探究大陸塊移動之謎,在微小的岩石碎片中尋找生命誕生的證據。沉默不語的大地細說從頭關於「地球的軌跡與奇蹟」。在世界各地60個地區所拍攝的大型彩色照片中,追溯地球從誕生至今46億年的歷史,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為底,解說各時代的特徵和重要記事。超過100張的全彩照片,一探究竟世界的地質,追尋一道深沈的軌跡,邂逅壯麗的奇蹟。
2.利用Google earth輸入經緯度,彷彿親臨拍攝現場
書末附加照片拍攝地經緯度,閱讀過後,更能讓Google Earth帶你到照片中走一遭,體驗地球演化留給後代的無限奧秘。另外,在封面、封底亦設計了小測驗,讓讀者可以猜猜看這些美麗的圖片是來自哪裡。
3.深刻的圖片與精簡的文字,46億年歷史一目了然
約46億年前,甫誕生不久的地球被超高溫岩漿海層層覆蓋。接著大碰撞後月球分離、誕生,小行星重轟炸期結束後,在冰冷的地表上,陸地與海洋孕育而成。火山造山運動激烈頻繁,產生大陸塊,終於在大海某處誕生了原始生命。行光合作用的細菌提升大氣中的氧氣濃度,鐵質因此沈澱於海底。爾後,經歷全球冰河的「雪球地球」時期,多細胞生物誕生,地球成為生物進化的巨大實驗場。
以數億年的大規模演化而來的地球歷史,化為世界各地的各種地形、地層,成為岩石和化石,如今也刻畫在我們生存的這個地表上。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攝影者簡介
白尾元理
攝影家。
1953年生。
東北大學理學院畢業,東京大學研究所理學系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
攝影作品以地質、地形、火山等題材為主。
著作有《新版 日本列島20億年──景觀50選》、《從攝影看見火山的自然史》(共同著作)、《月球地形觀測指南》等多部地球、宇宙科學相關著作。
解說者簡介
清川昌一 九州大學研究所理學研究院副教授。
1963年生,高知大學理學部畢業,筑波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東京大學理學系研究科地質學專攻博士。
專攻地質學,著作有《新裝版 地球惑星科學13 地球進化論》(合著)。
審定者簡介
謝隆欽
中山大學附中地球科學教師。
台灣師大地球科學系學士,高雄師大科學教育所碩士,墾丁國家公園解說志工。
2005年「用教育,捍衛地球!」獲第一屆全球華文「最佳應用優格」部落格大獎;2012年獲第一屆高雄市環境教育優等獎;2013年獲教育部拍攝「雲端教學新典範」活化教學微電影。FB「教學在雲端」社團:tinyurl.com/earthedu
譯者介紹
陳嫻若
日文系畢。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
譯作有《蛋白質的一生》、《你的全球暖化知識正確嗎?》、《吃真正好的食物》、《吐槽學數學》、《今天也謝謝招待了》、《不自由的心》、《贖罪》、《塵封筆記本》、《奈良街道風情》、《從謊言開始的旅程》、《尋味日本茶》、《森之眠魚...
目錄
給中文讀者//白尾元理
前言/白尾元理
第1章 冥古代
地球誕生之處
地球的材料
岩漿海示意圖(夏威夷島)
月球的高原
滿月
大隕石坑
隆頂圓穹
假玄武玻璃①(弗里德堡撞擊構造)
假玄武玻璃②(弗里德堡撞擊構造)
撞擊熔解物(索德柏立撞擊構造)
回落沉積物(索德柏立撞擊構造)
破裂錐(索德柏立撞擊構造)
①原始地球的碰撞史、②地核的形成時期、③原始地球的大氣與海,④殘留在月球上的初期地球形態、⑤地球最古老的岩石、礦物
第2章 太古代
太古代的海底沉澱物
中國佬溪
科馬提岩的熔岩流(史賓尼菲克斯地區)
疊層石海(漢姆林池)
生產氧的疊層石
疊層石的構造
疊層石的氣泡
條狀鐵層(哈馬斯里峽谷)
疊層石與條狀鐵層
①大陸的形成、②生物的誕生與進化、③氧濃度的上升
第3章 元古代
錳礦的挖掘遺跡
大峽谷谷底的岩石(光明天使步道)
奧格拉比斯瀑布的片麻岩
達馬拉造山運動
「雪球世界」的景象 (瓦特納冰河)
冰河刻蝕而成的混積岩
滴石(艾略特湖)
脫離雪球世界 (瓦特納冰河)
碳酸鹽岩蓋層
埃迪卡拉生物群
從元古代到古生代(大峽谷的高原點)
①羅迪尼亞超大陸、②雪球世界、③埃迪卡拉生物群
第4章 古生代
伯吉斯頁岩 (史蒂芬山)
三葉蟲化石(史蒂芬山)
伯吉斯頁岩(渥考特露頭)
母牛頭的巨大海底崩移
露出的地函(蛇綠岩島灣)
寒武紀/奧陶紀分界(綠角)
奧陶紀的生痕化石
志留紀的珊瑚化石
志留紀的珊瑚礁
西卡角的傾斜不整合
兩棲類登陸
岡瓦那大陸的冰河擦痕
哥倫比亞冰河的冰河擦痕
二疊紀的葉子
古生代末的大滅絕(煤山)
①寒武紀大爆發、②生物大型化和登陸、③盤古超大陸、④大冰河時代、⑤大滅絕
第5章 三疊紀-侏羅紀(中生代前期)
化石森林
卡魯洪流玄武岩 (龍山山脈)
侏羅紀的撒哈拉沙漠(納瓦霍砂岩)
菊石牆
始祖鳥化石的出產地(索爾霍芬的採石場)
白堊紀的岩漿庫(內華達山脈)
恐龍化石的寶庫莫里遜層 (恐龍國立紀念物)
侏羅紀的恐龍足跡(侏羅山脈)
①超大陸的分裂、②低氧環境、③新的身體構造、④世界最大的沙丘群、⑤侏...
內容試閱
第 1 章 冥古代
在久遠的46億年前,
行星地球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誕生呢?
月亮和隕石與地球有什麼關係?大氣從哪裡來的?
說明地球史時沒有直接「證據」、
處於混沌狀態的冥古代,現在急速地呈現出來。
137億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開始。據推測第一代的恆星在3億年後形成,質量為太陽的數十倍。第一代恆星的中心開始出現核融合反應,從氫合成為氦。當中心的氫用完之後,氦又開始核融合而合成為碳。恆星走向末期,中心溫度到達1億oC以上後,又因核融合反應,而陸續製造出氧、硫、矽、鐵等較重的元素。最後它膨脹為原本大小的100倍,變成超新星,以爆炸結束一生。
宇宙空間在第一代恆星形成前只有氫和氦的存在,但因為超新星的爆炸,散布了各種元素。這種循環經過無數代之後,有了充足的星際分子雲當作太陽系的材料。雖然它幾乎全是氫和氦組成的氣體,但其中約有1%是碳、氧、錳、氮、矽、鐵等組成的固體粒子塵埃?。
回到主題,地球的年齡據說有46 億年,這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首先,原始的隕石和月球最古老岩石的年代,都集中在45.6億?45.0億年前。此外,根據現在的行星形成論,推斷出從星際分子雲收縮,到太陽系內側行星的形成,約要數千萬年。這兩個理論是判斷地球有46億年壽命的最大理由。
那麼,我們怎麼斷定什麼時候算是「地球形成」呢?是到達現在地球一半質量的時候嗎?還是90%?不,還是到99%的程度呢?定義的方法不同,地球的年齡也會有1000萬年程度的差距。冥古代是從地球形成的46億年前,到地球最老岩石出現的40億年前之間的6億年。但是,沒有岩石之類的物證,要建立歷史十分困難。與太古代以後的研究方法相當不同。
冥古代研究上的最大特點,在於它運用超級電腦進行模擬、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月球與隕石等非地球物質等方法。近20年來,利用這些方法來復原冥古代,即地球「消失」的6億年,有著顯著的進步。在這裡,我們就整理成?原始地球的
碰撞史、?地核的形成時期、?原始地球的大氣與海,?殘留在月球上的初期地球形態、?地球最古老的岩石、礦物等主題。
? 原始地球的碰撞史
人們認為太陽系是這樣形成的(圖1-1)。
約46億年前,太陽系附近發生超新星爆炸,因為這個緣由,廣大的星際分子雲收縮,形成圍繞太陽和其他的原始太陽系圓盤。圓盤中的塵埃往圓盤的赤道面沉澱,製造出塵埃層。沉澱越多,塵埃層便越薄,密度也越高。密度變高的塵埃層
不久後會因為它自己本身的重力而分裂,形成許多微行星。
微行星是由理論導出的假想星體,科學家認為它們在地球軌道附近,大小約直徑10公里左右。微行星一再聚合碰撞,就誕生了太陽系的行星?。聚合碰撞的狀態可以用N體模擬(N-Body simulation)計算出來。N體模擬是由東京工業大學的井田茂和國立天文台的小久保英一郎投入全副精力進行的研究。他們就一萬顆以上的微行星,用超級電腦在考慮其重力交互作用下,計算出其軌道,再調查其撞擊聚合過程。根據計算的結果,多數微行星撞擊聚合後漸漸變大,然後再吸引周圍的微行星靠近,呈現寡占性的成長。於是在100萬年後,現在地球軌道附近,便誕生了十幾個火星大小(0.1地球質量)的原行星。
科學家推測原行星離太陽越遠,它的形成越花時間。等它成長為類木行星,約需花上1000萬年。充分成長的木星,它的重力會擾亂地球附近的原行星。原行星群彼此一再產生巨大碰撞,最後終於...